本期推出“陕西省2023年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雷忻教授。
在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展现最美笑容
----延安大学雷忻同志“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材料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两年,但雷忻依然清晰地记得2021年7月1日那个神圣而令人激动的上午。那天,她作为全国61名模范教师代表之一,在祖国的心脏北京,在党旗飘扬的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她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她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她听到了1000多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面向天安门城楼连续四遍喊出的铿锵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那一刻,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脸上却挂着灿烂的笑容。她说:“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能够参加这一举世瞩目的大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的结果。我将更好地扎根圣地,奉献老区,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永续传承红色基因!”
平时,雷忻脸上总是洋溢着质朴的笑容,平和的语气中展现着低调与谦逊。然而,打开她的的履历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串串闪光的文字:博士研究生学历、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荣获延安市和延安大学三八红旗手、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延安市首批“圣地英才”,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延安大学生态环境创新团队”的核心成员、“遗传学”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她说:“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没有动人的故事,没有突出的成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正是这份淡然,才使得她能够初心不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30年。
教书育人 以爱担当
雷忻是在大学校园里长大的,从小看到的就是一个个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身影。参加工作后,她始终对教书育人怀着崇敬之情,对学生充满关心和爱护。她说:“教师要有真功夫,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将接受到的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洞察与判断,真正成为问题把得准、知识讲得透、研究做得深的‘专门家’,实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30年来,她先后开设过《细胞生物学》《生态学》《细胞工程》和《遗传学》等10余门课程,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将一腔热血和一份真情融入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向老教师们看齐,希望把延安大学良好的教学传统,把老教师们的作风、气派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以便对他们形成有益的影响,希望老一辈延大人的精神品质能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延续。
雷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她从不敷衍每一堂课,每一次备课都要根据教材的变化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不断补充新内容,课前都要认真检查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料,杜绝可能出现的问题。她在教学中始终秉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思想,遵循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课程标准,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延安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她主讲的《遗传学》课程,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和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生态毒理学》课程入选延安大学研究生一流课程。她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级一流课程导引下生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等多项省级、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主编和参编全国普通高校规划教材两部,曾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延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延安大学第四届“教授风采”讲课比赛一等奖等。
雷忻老师指导学生实验
每年9月,看到新入校学生年轻的脸庞和跃跃欲试的身影,雷忻都能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说:“家长们把孩子交给我们,他们期待通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所以教育好、培养好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雷忻指导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先后有70多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20多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指导的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相继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三等奖和省级二等奖,指导的全国师范生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
雷忻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还关心学生的健康、心理、人格和道德等方面的成长,积极联系困难学生,帮扶后进学生,多次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危机,鼓励所教班级学生报考研究生。谈起雷忻,她的学生们有着说不完的感激:“她是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是平易近人的老师,更是所有学生的朋友。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是在真心、真诚地关心着我们。”“雷老师总是努力为学生争取参加大型学术会议的机会。她鼓励我们多写论文,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在做自己的研究课题时,雷老师也不忘有针对性地带动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记得有一次,我们忙着做实验,到中午了还没有吃饭,雷忻就让刚放假回家的儿子给我们买来了饭菜。有一年端午节,我将论文初稿发给雷老师后就回家了,雷老师却在放假后的几天里一直忙着帮我修改论文,还查阅了大量资料,帮我补充了论述不充分的地方。”
在雷忻看来,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充满仁爱,用赤诚和担当真挚地热爱学生,用朴素的情感平等地看待每一学生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因此,她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学生。与她同在一个房间办公的一位同事说,曾经有位本科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沉迷于打游戏,他多次与其沟通都没有结果,就想放弃这个学生。雷忻知道这件事后,主动与他交流,探讨怎样才能帮助和改变这个学生。后来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做通了这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安心学习,顺利毕业。
正是这些涓涓细流,滋润了她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
立足陕北 钟情科研
教师从事科研,既可以拓展视野,又可以提高水平。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雷忻还立足陕北经济社会发展,将专业理论与延安的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开展科学研究。延安地区能源化工企业很多,这些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对陕北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雷忻和她的团队成员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多年来团队坚持开展延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及其修复,以及鸟类系统学及两栖动物生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由于延安科研信息相对闭塞,资金比较紧张,刚开始做研究的时候,雷忻他们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研究平台。面对诸多困难,雷忻没有退缩,她通过同学、导师的引荐和联络,利用寒暑假完成有关实验的数据和论证。后来,在学校的支持和院系的争取下,他们先后在不同楼宇建立了实验室,购置了仪器设备。随着学科团队的组建和实验条件的改善,以及项目研究的深入,雷忻开始带领相关人员,进行动物生态毒理学分子水平方面的推进研究。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靠着锲而不舍的坚持,雷忻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地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0余项,她个人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两次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和延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这些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延安地区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及其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谈到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挫折,雷忻微笑着说:“对待科研,要怀有一份永久的热爱和坚持。一路走来,虽然艰辛,磕磕绊绊不断,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总归是在解决问题的道路上,一路向前。”
丹心向党 尽心竭力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共产党员雷忻还担任着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2018年,她所在的党支部被确立为“首批陕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19年又被确立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2年,雷忻所在的工作室获批延安大学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在做好学校党建工作的同时,雷忻还坚持把党建工作与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紧密结合。近年来,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为了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专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雷忻连续多年参加了全国“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地方项目,与延安大学动物养殖小分队其他成员一起,对延安万花乡种养殖业农民合作社以及贫困村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精准扶贫。
作为党建、学术“双带头人”,雷忻结合生命科学学院教工党员的专业特长,先后组建了教师党员科技扶贫队和乡村振兴服务队,形成了教师党员“科技扶贫见初心”学院党建品牌。她组织扶贫队深入延安的农村、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扶贫工作。2018年以来,她带领党员教师扶贫队,每年下乡开展科技扶贫、科技兴农活动50余次,培训农业企业及农民100余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保障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雷忻统筹协调党支部,组织16名涉农专业教师,组成“农业服务小分队”,通过电话、微信、QQ、视频及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延安、榆林、渭南等地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开展无矾粉条生产技术指导、果园建设、早春果树病虫害防治、大棚蔬菜春季育苗、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食品加工、食用菌栽培管理及春耕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为当地的科技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及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雷忻老师组织教师学生党员进行乡村振兴实践
通过开展系列科技扶贫和科技兴农实践,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提高。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生命科学学院逐渐形成一个以党员骨干为主体的团结向上的教书育人集体,他也被评为延安市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和延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她又一次笑了,笑容中饱含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