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师德先进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德先进 -> 正文

优秀教师典型事迹 | 陆梦华:从大湾区到黄土高原的“红烛”育人路

信息来源:石油学院 发布日期:2025-07-12

当珠江的粼粼波光化作延河的潺潺流水,有人问我可曾留恋羊城的繁华?

我总想起初遇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眸,忽然懂得:传道授业本就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奔赴。

这份跨越千里的教育情怀,正在见证革命荣光的红色沃土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题记

在延安大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新时代的"环保筑梦人",带着珠江畔的科研沉淀走进黄土高原的课堂,用行动诠释"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深刻内涵,她就是环境工程学院的陆梦华老师。

2022年9月,这位华南理工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来到延安,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视野与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融合,锻造出课堂上的教学创新、科研中的实践育人、竞赛场的思政指导。正是这份执着与满腔热忱,谱写出新时代青年教师最动人的育人篇章。

(一)红烛映梦,潜心育人

在攻读博士期间,陆老师曾经历过一段难忘的科研迷茫期。那年冬天,连续三个月实验不顺利,在卡座对着无从下手的模型代码失落发呆时,是导师轻轻推开办公室的门,主动询问遇到的难题,并为当下处境的发生给予肯定:"我年轻时也总摔跟头,有些弯路你不走,有些困难你不面对,就看不到前方的康庄大道;你要勇敢直面路上的坑。”随后,导师在关键问题上提供了解决思路,这不但帮她突破了思想和技术瓶颈,更在她心里种下了教育的种子。

于是,当站在人生第一次择业的十字路口时,她毅然选择了讲台。"比起在实验室独自攻坚,我更希望成为那个’为学生打伞的人’。如果我的经历能帮迷茫的同学看清方向,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在延安大学的第一堂课上,陆老师便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传达给每一位同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授之以渔的探索,让每位学生拥有自学和乐学的能力,在成为追梦人的路上不惧风雨、勇往直前。”

执教三载,陆梦华老师的手机总在清晨与深夜亮起温暖的微光。那些来自年轻心灵的叩问,或关乎专业迷思:"陆老师,环境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呀?我对未来感到迷茫……";或涉及技术困惑:"这个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方案,我仍然存在疑虑……";亦或是成长烦恼:"我总觉得自己融不进周边同学……"。每一个字里行间的不安与期待,都会得到陆老师温柔回复和耐心指导。她常说:"教育从来不止于课堂,当学生愿意向你袒露脆弱时,也是真正的教学开始。"

最令学生们动容的,是去年毕设答辩季的那个特殊时刻。当时正值陆老师产后恢复期,组里两名学生因考研复试和求职应聘导致论文进度严重滞后,其中一名学生的论文还被抽中校外盲审。面对学生们的焦虑与惶恐,陆老师先是温柔安抚他们的情绪,随后立即组建了"毕设冲刺小组"。忍着产后不适,她通宵达旦地指导学生完善关键设计内容,并安排小组负责人协助校准论文格式与参考文献。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陆老师白天照料新生儿,夜晚则一字一句地帮学生们修改论文。她的微信聊天记录里,至今珍藏着学生们发来的毕业感言:"感谢老师的指导,我们真的受益匪浅……"。在她的鞭策与指导下,全组同学都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这段特殊时期的师生情谊,成为同学们口口相传的育人佳话。

(二)知行合一,实践育人

陆老师始终坚信,教育更是一场点燃创新火种的探索。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演变和生态技术的快速迭代,她将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经验与延安精神相融合,在《环境生态学》课堂上,设计了“问题导向-课堂理论-应用案例-成果交流”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生态环境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应用课堂理论知识设计解决方案,融入翻转课堂与学术交流,形成极具实践意义的思政课堂。

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是,当讲授生物进化理论时,陆老师以"如何追溯污染来源"这一市场需求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将遗传进化原理迁移到环境领域;在理论深化阶段,应用已有SO2外场观测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溯源算法框架,开发出"大气一次污染物快速溯源模型";在成果交流阶段,带领学生参加2024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荣获国家级二等奖。这不仅展现了延安大学"理论教学-科研实践-竞赛检验"的育人成效,更生动诠释了高等教育“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价值。

陆梦华老师在设计教学应用案例

在陆老师的翻转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思维的碰撞。在这里,擅长理论推导的学生可以在模型构建中展现才华,设计能力强的同学能在PPT汇报中脱颖而出,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则往往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讲授方案。陆老师用心地为翻转课堂设置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认可。更令人期待的是,每次翻转课堂结束后,她都会精心准备智能夜灯、笔记本、签字笔等实用小奖品,让那些成绩不突出但仍具有独特闪光点的学生也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原本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敢于发言,自认为"不擅长学习"的同学也重拾信心。这种"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理念,让专业课堂成为了真正的育人沃土。

(三)严慈相济,创新育人

作为石油学院的青年教师,陆老师继承了学院严谨治学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在学术指导方面,她建立了系统又严格的培养流程:从文献检索方法的进阶训练、实验方案的反复论证、论文写作的规范指导,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2021级本科生刘宇回忆道:"陆老师会要求我们每周开一次例会,对每个实验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并且她自己也会仔细核对。在学术上给了我很多专业且细致的指导,这为我做毕设和写论文提供不少助益。在生活上,她经常给予温暖的帮助,比如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会议参加机会,从订票、打车到住宿,她都时刻关心现场情况和人身安全。"这种既严格又温暖的指导方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热情。

在她的指导下,本科生刘宇等人顺利完成了“大数据驱动下的陕西省大气污染演变特征研究与可视化技术示范”国家级大创项目以及相关校级资政育人项目,开发了"陕西省空气质量可视化平台",并撰写出《2015~2024年陕北地区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凭此参加2025年合肥“第七届大气臭氧污染防治研讨会”的墙报交流活动并获得专家好评,最终助力刘宇同学成功保研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陆梦华老师与优秀学生刘宇的毕业合影

(四)双促双融 圣地育人

陆梦华老师始终践行着石油学院教工第三党支部传承的"树木需固本,树人先铸魂"的教育理念,坚持“党建+业务”双促双融育人模式,将延安精神融入育人实践,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报国情怀,成功探索了“行走的思政课”。同时,陆老师坚持“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不但将过去累积的科研经验逐步应用到西北地区环境治理中——开发陕西省空气质量可视化平台,揭示2015年~2022年间陕西省大气污染时空演变特征,还积极参与陕西省特色线上示范课程建设,与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区高校教师共同打造《生态恢复原理与实践》线上课程,将陕北退耕还林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推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这种"党心与匠心"融合的育人模式,将能培养出热爱且积极投身环保事业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实现"把论文写在陕北圣地上、用科技推动革命老区建设"的教育理想,形成了"科研服务社会-社会需求驱动教学-教学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

陆梦华老师参与录制的陕西省特色线上示范课程

回顾三年任教经历,陆老师始终相信:红烛不灭,初心如磐。她愿以青春为舟,载着育人的梦想驶向碧水蓝天的彼岸。